“我们去农村,去当山大王!”“这是典型的逃跑主义!责任谁来担?”4月23日下午,激烈的争辩声从励志楼102教室传来。这场还原1927年文家市前委会议的情景剧,正是马克思主义学院“五化”思政特色品牌之故事化思政课的生动一幕。隆平校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全体校级督导、经济管理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负责人及部分教师到场听课。
情景演绎重现历史
在这堂《党史国史》实践课上,马克思主义学院谭乔红老师和经济管理学院的刘芯男老师联手合作,带领会计24103和24104班全体同学,围绕“文家市抉择”这一历史事件,从背景、过程、意义三个维度展开学习。
两位老师以“情景演绎+理论讲述”两种方式结合,带同学们“回到”1927年的革命现场。谭乔红老师结合历史背景,解析“文家市抉择”如何成为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向农村的关键起点;刘芯男老师担任情景剧总导演,并亲自饰演师长余洒度,与学生演员们共同还原前委会议的激烈争辩。
除了情景演绎,课堂还融入实时投票、小组讨论等互动环节。学生们通过“如果是前委委员该如何选择”的设问,代入历史语境理解不同观点的现实考量。
演员亲述故事细节
在理论学习环节,演员们通过角色视角复盘了会议情况。刘芯男老师以剧中激烈质疑为切入点,指出当时党内存在“城市革命正统论”与“实事求是”两种思维的碰撞;饰演毛泽东的银杰君同学则从表演细节中提炼出毛泽东的担当品格和沟通智慧。
谭乔红老师总结道:“通过角色扮演,学生亲身感受‘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不是课本结论,而是无数次思想交锋的结果。”这种将历史智慧转化为现实启示的教学方式,正是我院“五化”思政课的核心魅力——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理解历史逻辑,在情感共鸣中传承红色基因。
深化思政品牌建设
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五化”思政特色品牌的实践案例,这堂《党史国史》实践公开课通过“小场景”展现“大历史”,让党史学习从“单向灌输”变为“双向共鸣”。
隆平校长在观摩课后对教学创新给予充分肯定,她指出采取情景化的双师课堂教学改革探索,层层递进式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在思考中学。并提出要以此次公开课为契机,形成思政实践课可复制可推广的教学模式。
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持续深化“五化”思政特色品牌建设,以创新赋能课堂,整合历史资源与数字技术,打造更多沉浸式党史教学场景,让青年学生在鲜活的历史体验中感悟革命精神、坚定理想信念。
(文/马院 黄芬 图/宣传部廖姗 经济管理学院 刘馨悦 )
一审:刘秋云
二审:肖 奕
三审:李纯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