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罗小玲
通讯员/李菡 刘秋云
“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风(里格)细雨,(介支个)缠绵绵……”4月10日下午,歌声响起在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龙头山上。这动人旋律,来自该校制药班别开生面的音乐党史课,而这堂课,正是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打造“五化”(音乐化思政课、故事化思政课、行走化思政课、基地化思政课、体系化思政课)思政特色品牌的精彩篇章之一 。
音乐思政课
挖掘音乐背后的党史
10日当天,“从红色经典歌曲看百年党史”课由思政课教师张白看主讲,辅导员、音乐专业毕业的喻双老师配合,师生一起,弹唱结合,引导学生挖掘音乐背后的党史。
学生们沿着龙头山,拾级而上,两侧的党史宣传长廊将百年党史的辉煌画卷在学生眼前徐徐展开。在两位老师细致入微的讲解与深情动人的歌声里,《十送红军》饱含的军民鱼水深情、《东方红》洋溢的豪迈激昂赞歌、《春天的故事》奏响的改革开放强音、《走进新时代》展现的奋进磅礴旋律,不再仅仅是优美曲调,而是化作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迈向热火朝天的建设年代,从改革开放走向伟大复兴的百年奋斗史诗。
制药24102班的学生李敏慈感慨地说:“将音乐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让我们在音乐的熏陶与滋养中,能更深入、透彻地了解党史国史,这种形式太棒了!”
据了解,除了独具匠心的音乐化思政课,学校还开设了故事化思政课。故事化思政课深入挖掘红色故事、铸牢故事、校史故事、校友故事以及株洲本地故事,并以师生原创舞台剧、微电影等形式精彩呈现。《石榴花开 籽籽连心》作为首个思政故事,一经学校视频号、抖音号播出,受到广泛转发和认可。寓教于乐的创新课程形式,深受学生喜爱。思政课的老师们也表示,这样的课如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悄然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育人目标。
打造“田野课堂”“生态课堂”
在“五化”思政课里,“行走化思政课”同样大放异彩。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知识点为核心主题,带领电商专业的学生深入石峰区井龙街道茅太新村,展开实地调研。
茅太新村作为湖南省文明村镇、湖南省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村以及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在探索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新路子。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实践走访的过程中,老师们帮助青年学生拓宽了视野,树立起宏大格局。
“行走化思政课”不仅有“田野课堂”,还精心打造了“生态课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中“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知识点为主题,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们带领学生前往湘江流域开展实地调研。学生们从清水塘老工业区的改造成功经验中,深刻理解实行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重要性;从白石港水质净化中心的科学管理模式里,全面了解资源高效利用制度的建立与实施;从白关镇大京水库的有效治理案例中,切实掌握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的内涵。这种体验式 “行走课堂”,深受同学们的热烈欢迎,极大地增强了思政课的实际获得感。
利用校史馆、校外实践基地
推出“场馆课堂”
基地化思政课,也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们精心准备的。校史馆建成后,教师们通过集体精心备课,充分挖掘学校丰富的发展史和奋斗史素材。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中“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知识点为主题,向学生们详细介绍学校的历史沿革与发展历程,并带领他们逐一参观校史馆的各个展区。在每个展区,教师们都紧密结合展品内容,深入浅出地向学生阐述教育强国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加强自身学习,以及怎样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近年来,该校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红色文化和学校特色文化,立项湖南省化工楚怡文化传承基地并通过验收,该基地包含校史馆、党建文化园、化工数字体验中心、化工人物雕塑群、化工文化长廊等。老师们在这些地方,以“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知识点为主题,从伟大建党精神、长征精神、改革开放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这四个主题展开精彩讲授,生动展现党的光辉奋斗历程和伟大精神品格,深刻诠释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
未来,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将通过“三目标、三阶段、三路径、三评价”的“四三”式进阶课程模块设计,实现思政课体系化建设,持续打造“五化”大思政课特色品牌。相关负责人表示,要让学生们在求学过程中勇于探索,善于思考,勤于实践,让青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绽放异彩。
原文链接:https://zzrb.zznews.gov.cn/content/202504/15/c1694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