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

工匠精神塑造:精髓与挑战

摘要: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从国家战略层面描绘了建设制造强国的宏伟蓝图,确定质量为先等五大方针。当前,中国产品质量不高,企业竞争力不强的原因实际上是的问题,亟待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从日本和德国的经验来看,工匠精神的精髓在目标层面是制造与创造的高度融合,在实践层面是创业与创新的高度融合,在价值层面是至精与至善的高度融合,在心理层面是心性与心态的高度融合,在经验层面是隐性与显性的高度融合,在策略层面是共赢与共生的高度融合,在传承上是师道与术道的高度融合,在培养层面是学场与工场的高度融合。我国当前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必须要跨越现实挑战,提高工匠地位,创新学徒制度,营造社会环境。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工匠精神;精髓;挑战

一、为何提倡工匠精神

2015519,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10年的行动纲领,从国家战略层面描绘了建设制造强国的宏伟蓝图。《中国制造2025》确定五大方针之一是质量为先,坚持把质量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生命线,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加强质量技术攻关、自主品牌培育。建设法规标准体系、质量监管体系、先进质量文化,营造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中国制造2025》还明确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坚持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加快培养制造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制造业人才队伍,走人才引领的发展道路。

当前,中国产品质量不高,企业竞争力不强。反映在产品上的问题:缺乏世界知名品牌。2014年世界品牌500强,我国内地仅有29个品牌入选,远低于美国、法国、英国和日本。反映在质量上的问题:国产基础件产品使用寿命短。国产基础件产品使用寿命仅为国外同类产品的1/3-2/3;通用零部件产品寿命一般为国外同类产品寿命的30%-60%;液气密产品研发周期是国外同类产品的23倍,使用寿命是国外同类产品的30%-50%;模具产品一般使用寿命较国外低30%50%,精冲模寿命一般只有国外先进水平的1/3左右。

而导致产品质量的问题的原因实际上是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制造业人才队伍结构不优。制造业人才结构性过剩与短缺并存,传统产业人才素质提高和转岗转业任务艰巨,领军人才和大国工匠紧缺,基础制造、先进制造技术领域人才不足,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能力不强。二是制造业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制造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产教融合不够深入、工程教育实践环节薄弱,学校和培训机构基础能力建设滞后。三是企业作用不到位。企业在制造业人才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参与人才培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职工培训缺少统筹规划,培训参与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社会人文环境不良。制造业生产一线职工,特别是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整体较低、发展通道不畅,人才培养培训投入总体不足,人才发展的社会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为此,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专门提出要求,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二、对日德两国工匠精神的剖析

(一)长寿企业大国——日本的视角

日本长寿企业的数量全球第一。上千年历史的企业有9家、五百年历史企业有39家、二百年企业有3400多家、百年企业有50000多家。其重要原因是对对工匠传统的执着深植于社会的普遍价值。在江户时代,日本匠人就形成了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荣誉法则——产品好坏与个人的荣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功法则——把一件小事能够做到极致就是人生的成功;企业法则——数十年如一日生产一种产品专攻一门技艺。

秋山木工是一家位于日本神奈川县横滨市的小企业,专门从事家具制作业务,为客户提供全部由顶级工匠亲手打造的可使用百年以上的家具。同时通过学徒制(匠人研修制度)培育具有匠人精神的一流人才。秋山木工倡导培养会好好做事的匠人而非会做事的工匠。在8年的寄宿式学徒生活中(学员1年、学徒4年、工匠3年),无论男女一律剃成光头,禁止使用手机,禁止谈恋爱,禁止使用父母汇寄的生活费和零用钱;70岁的秋山利辉社长,每天坚持与徒弟们生活在一起活动工作。学徒培养的信条是:磨砺心性,从入手,造就达人。即与父母通:工作动力是亲情,每天向父母写修业报告;与师父通:跟师傅学做人学做事,严师出高徒;与同事通:集体生活,共同工作,形成生命共同体;与邻里通:清扫街道,爱护环境,帮助他人;与客户通:不仅按合同做家具,更要满足客户心里需求;与工具通:爱护、恭敬、感恩工具,把工具作为身体一部分;与家具通:把制作家具当成养育孩子,念兹在兹,物我一体。

(二)孕育隐形冠军之国——德国的视角

201410月,在德国访问的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向德国总理默克尔赠送了一份神秘礼物”——鲁班锁,表达中方愿将中国智慧德国技术完美结合、推动中德制造业合作向创新和高科技迈进、共同破解世界性难题、开启美好的未来的期许和愿望。

精致的德国制造代表最先进的技术和最优秀的品质。从厨房刀具到高级轿车,精致生活与德国制造早已被人们画上了等号。但在100多年前德国产品的质量饱受诟病。英国为了把劣质的德国货与优质的英国货区别开,还专门修订了《商标法》。德国人知耻而后勇,到19世纪末期,德国制造已从“cheaperandbad”逐步变成了“cheaperandbetter”,完成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屌丝逆袭

构建德国品牌的中流砥柱则是被统称为Mittelstand的企业。Mittelstand有两重含义:一是指员工数在500以下、年营业额不超过5000万欧元的中小企业;二是一种企业的经营模式和文化理念。这其中有一大批在行业内处于领先位置,或拥有数一数二的市场份额,或具备一马当先的技术优势,在公众视野中相对低调,年收入在50亿欧元以内的企业,管理大师西蒙称之为隐形冠军。目前世界上约有3000隐形冠军1500家在德国。

双元制教育是培育德国工匠的摇篮。其优势在于:法制化的制度;企业为主要出资者和主导者;学徒大部分时间在企业实操;直通就业市场;中小企业是主要接收者;学生有多种选择机会和路径。

()对工匠精神的剖析

不同的历史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种族孕育了不同的特质:日本的心性心态,德国的精品精业。但从更广泛的发展视角,可以总结出一些共性的特征。

工匠精神在目标层面是制造与创造的高度融合。制造器物的过程就是凭藉技艺,按照近乎严苛的技术标准和近乎挑剔的审美标准,不计劳作成本的追求每件产品的至善至美,通过大繁若简的制作手法创造每一件产品的独有生命。

工匠精神在实践层面是创业与创新的高度融合。对于绝大部分工匠来说,养家糊口是其从事工匠行业最直接的现实目的。通过自己所掌握的技艺来谋求尽可能多的经济利益,稳定其社会地位,巩固其社会关系,是工匠凭借其技艺立足社会后继续成就事业的必然选择。在创业中只有不断创新,提供新的产品和服务,才能巩固和扩大事业发展的根基,创业创新遂被融为一体。

工匠精神在价值层面是至精与至善的高度融合。工匠的能力和技艺决定着工匠的造物水平,他们以追求造物的至精至美为使命,并通过这种追求表达自己的智慧,激发自己的灵感,展现自己的价值。更重要的是,他也通过这种方式,完善自己的人格体系,让自己的灵魂能够引导技能的发挥,实现物我和谐,人生圆满。

工匠精神在心理层面是心性与心态的高度融合。工匠制作产品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某种物质性报酬,而是为了追求作品自身的完美,并把这种追求作为一种天命,由此锤炼出独特的意志品质和专注于一的良好心态。

工匠精神在经验层面是隐性与显性的高度融合。工匠的工作过程是隐性经验与显性经验交融升华的过程。工匠从学徒时起就需要尽可能多的向师傅学习各种工具的使用和操练技术的关键窍门外",还需要在平时自己操持时不断加以揣摩和领悟,并长年累月积累、总结和改进,最终内化于心。

工匠精神在策略层面是共赢与共生的高度融合。工匠对森罗万象保有敬畏之心,知道自己的工具、加工对象、产品、客户以及自然世界和整个社会与自身的相互依存关系,因此绝不暴殄天物、浪费资源,讲求相互尊重、相互合作,讲求保护自然、回馈社会,讲求和气生财、共赢发展。

工匠精神在传承上是师道与术道的高度融合。工匠在传承上有着师徒相授的传统,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师傅领进门,就要恭敬师傅,尊重同门,承接师道;修行在个人,就要提升悟性,刻苦练习,潜心揣摩,掌握技术技艺的关键和门道。

工匠精神在培养层面是学场与工场的高度融合。工匠的技艺传承依赖于教师(师傅、师父)的现场授受,教师(师傅、师父)与学生(学徒)之间、工场与学场之间就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关系,教学相长,工学合一,是高度的统一体。

三、中国要跨越的挑战

(一)中国进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

转变发展方式必须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走的是一条引进模仿、追赶创新、创新超越的道路,现在已经走到技术前沿,表现在:发展战略不再一目了然、政府直接介入将阻碍发展、需要众多的中小企业探路、需要市场有效地配置资源。

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工匠的价值重新回归。产品由趋同向个性转变,每个生产者都将成为产品形态的设计者、创造者,生产的上中下游之间的界限更加模糊;生产由集中向分散转变,智能生产系统将完成大部分的简单劳动,人不再是生产线上的螺丝钉和简单的操作工,而主要是产品的设计者和智能生产系统的管理者。

(二)工匠精神是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工业革命的灵魂

工匠精神有助于重建工作主体价值。对于一个具有工匠精神的人而言,产品是工作者自由意志的表达,工作者对工作过程具有完全的控制权利,产品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自由构造,渗透在作品中的是自我想法的表露,体现了自我对世界的理解与认识,自我通过工作精神获得了客观化的表达。以工匠的态度来做事,工作就不再是一件不得不做的痛苦事情,而变成了一种忘我的投入。

工匠精神有助于重建人与人的关系。有助于促进同事间的情感交流,使人们在工作中感受到人性的温暖。在以往的工业生产模式中,工人被分割在不同的车间,固定在不同的时空范围之内,同事之间不被允许自由交流,人们之间只有竞争,缺乏温情。新的生产过程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与行为感染的重新建设过程。

工匠精神有助于重建人与物的关系。工业大生产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产品,但是都是以标准化、单一化的形式存在,缺乏商品的独特性和人情味,就像是一块冰冷而缺乏个性的石头,感受不到制造物所带来的亲切感。工匠精神的回归有助于产品与制作者的贴近,展现产品的个性和人的温暖。

(三)弘扬工匠精神要实现的跨越

提高工匠地位。政府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规划者和政策的制定者,能够给予工匠精神培育工作以政策支持。应引导并转变社会就业观念,倡导职业平等。政府应采取多种方式倡导职业尊重,引导社会尊重工作在一线的高级技术工人。相关就业部门还要对大学生就业、择业进行科学引导,转变其就业观念。制定相关政策对在平凡岗位上有重大贡献的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给予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奖励。包括提高个人的工资、福利待遇、进行额外的表彰奖励等。通过政策激励,使社会对于工匠职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并鼓励学生向具有工匠精神的匠人们学习,消除学生在职业选择中的后顾之忧。

创新学徒制度。让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