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联建聚合力 实践淬炼强党性
——学校党员第二十期发展对象赴龙兴社区开展主题实践教育活动
11月16日,学校党校组织第二十期党员发展对象培训班学员,奔赴石峰区龙头铺街道龙兴社区,开展了一场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爱护环境,从我开始”为主题的实践教育活动。此次活动将党性教育课堂延伸到社区基层一线,是学校探索“行走的党性教育课”的又一次生动实践。
从理论到实践:党性教育在基层一线“淬火”
本次实践活动不仅是简单的志愿服务,更是一堂精心设计的“沉浸式党课”。学校带队老师在活动动员中强调,“党性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在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具体行动中锤炼出来的。”全体发展对象被分为七个小组,在社区工作人员与党校教师的共同带领下,分赴响塘路、梅岭、供销社岭及新街沿线等多个区域,集中清理垃圾杂物、清除墙面“牛皮癣”,并对片区内的3位独居老人进行了上门慰问与关爱帮扶。

从参与到融入:校地共建在双向赋能中“升华”
在梅岭片区,第二组学员清理完周边垃圾后,走进了独居老人家中。与老人促膝长谈间,大家不仅聆听了社区数十年的变迁,更真切感受到了独居老人生活中的诸多不易 —— 有的老人行动不便,日常采购、家务料理多有困难;有的老人常年缺乏陪伴,内心满是孤单与牵挂。

“以前在课堂上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是停留在理论记忆层面。” 黄同学深有感触地说,“今天亲眼看到老人的生活困境,亲耳听到他们的心声,才真正明白党的宗旨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实实在在为群众解难题、排忧愁。” 这份来自基层疾苦的触动,让学员们深刻体会到,党员的责任就是要把群众的 “急难愁盼” 放在心上,把服务做到群众心坎上。
这种沉浸式的互动,正是校地共建双向赋能的生动体现。社区为学员们搭建了直面群众需求的平台,让大家在体察疾苦中读懂了 “人民至上” 的深刻内涵;而学员们的上门帮扶、耐心陪伴,也为独居老人带去了实际便利与情感慰藉。学员们完成了从 “旁观者” 到 “参与者” 再到 “暖心人” 的身份转变,对党员责任的理解也在共情与帮扶中愈发深刻。
从实践到经验:育人共同体在机制创新中“固化”
此次活动的成功开展为学校与龙兴社区长期共建奠定了坚实基础。双方逐步探索形成了“社区点单、学校接单、党员(发展对象)服务”的联动机制,以及“活动共办、资源共用、成果共享”的运行模式。
一直以来,我校党校将发展对象培训班的社会实践环节系统性地纳入校地共建框架,不仅服务了社区,更重要的是建立了一条将党性培养融入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的有效路径,破解了党性教育中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难题,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育人经验。
此次龙兴社区实践活动,是一次志愿服务的行动,更是一次党性修养的淬炼,一堂行走的思政课。它充分证明,校地共建不仅是资源共享的平台,更是人才共育的熔炉。学校将继续深化这一育人模式,引导广大学子在服务地方、服务人民的生动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锤炼过硬本领,真正成长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时代新人。
- 一审:周钰
- 二审:刘敏 陈丹
- 三审:罗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