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动态

 集团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集团动态» 集团新闻

创新职教集团化办学机制 提升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2011-04-25   浏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接产业(行业)、工学结合、提升质量,促进职业教育链深度融入产业链,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以湖南化工产业和区域经济为依托,以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项目合作和专业群建设为纽带,以互利共赢和自愿合作为原则,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突出校企合作育人特色,大力开展校企合作项目建设,为全省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

二、建设目标

湖南化工职教集团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主动适应湖南化工行业产业结构升级需要,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制度保障,丰富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内涵,形成校企良好互动和共同发展格局,充分发挥职教集团在化工行业的影响力。要实现三个具体目标:一是化工职教集团在运行过程中要逐步形成“校企一体、共同育人、互惠互利、共生共荣”的运行机制;二是职教集团要为行业的发展服务,要成为行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中心、企业员工的培训中心和应用技术研发中心;三是职教集团要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企业与企业、学校与学校、集团与行业在合作过程的搭桥、协调作用,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三、2011年主要工作

不断创新职教集团运行机制,要继续探索职教集团内校企合作方式、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不断提高行业指导的有效性、企业参与的驱动性和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以省级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为载体,深入研究职教集团在运行机制中存在的政策缺失、机制瓶颈和操作障碍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设措施。本年度要完成如下主要工作:

(一)建立高效有序的运行体制机制,构建良性互动的生态系统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集团运行体制机制。健全组织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在原有机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三个机构:秘书处办公室、校企合作办公室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制定和完善一系列规章制度。使集团各项工作规范有序运行。这些规章制度包括:《湖南化工职业教育集团校企合作管理办法》、《湖南化工职业教育集团校企共建专业条例》、《湖南化工职业教育集团教师互培互聘管理办法》、《湖南化工职业教育集团学分互认暂行规定》、《湖南化工职业教育集团资源共建共享条例》等管理文件。   

认真组织开展集团内各项活动。举办1次集团年会;组织1-2次集团成员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同参与的教学、科研与项目合作活动;在集团网站发布集团内各类技能型专门人才需求报告,举办集团内人才供需见面会。

设立集团专项经费。运转经费主要用于集团年会、成员单位联络、网站建设、集团刊物以及集团其他活动开展,纳入牵头学校年度财务预算。

(二)促进校企共生发展,实现集团资源共建共享

建设信息化平台。以集团网站和集团刊物为主要平台,推进集团信息化建设。集团网站公布相关信息,及时反映行业、集团、成员单位的动态,并开辟网上论坛。办好集团刊物《湖南化工职教集团通讯》,每季度一期。加强联络员队伍建设,建立集团与成员单位的信息流通渠道。

实习实训基地共建共享。根据集团章程,成员企业都是职业院校的实习实训基地,企业接受相关专业的成员学校学生实习实训。成员企业作为集团内实习实训基地,集团必要时可以统筹协调,满足各成员学校学生校外实习实训需要。多元主体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在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筹建集团现代工业中心。现代工业中心由涂料研发与生产车间、氧化锌生产中试车间、化工装备制造中心和现代加工中心四个“校中厂”和应用化工技术研发(孵化)中心组成。“校中厂”实行企业化管理运营,由系部运作经营或与企业合作经营,把其建成校企合作运行实体。建设“厂中校”和校外实训基地。按湖南四大化工产业集群的区域分布特点,采取校企共建共管模式,分别在岳阳、湘潭、衡阳、长沙等地区,与集团内的巴陵石化等知名企业深度合作,建设45个“厂中校”,探索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

实现集团内教师互培互聘。加强集团内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培养培训,建立集团内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培训教师的长效机制。集团职业院校教师要把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和自身顶岗实践有机结合,轮流安排专业教师作为学生实习实训的带队教师,一方面指导学生培养职业岗位技能,另一方面自己得到锻炼。同时,派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去参与技术服务或现场锻炼。成员院校主体专业教师参与企业技术服务活动和现场锻炼的时间年均不少于30天。聘请企业一线技术专家承担职业院校教学任务,集团成员院校要在成员企业聘任一批兼职教师,建立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兼职教师的动态管理。

其他教学资源共享。集团成员学校共享校企共同开发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教学案例等教学资源。成员学校之间在相同专业和课程建设过程中可以共同邀请相关成员企业专家参与,共同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并统一执行。教学课件可以挂在集团网页,供成员学校教师观摩。建立集团内职业院校之间学分互认制度。

(三)健全产学研合作机制,全面开展社会服务

集团成员学校依托项目为载体建立 “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构建一个特色鲜明,运行机制灵活,高效、优质,有利于化工行业的发展、能促进地方经济建设的社会服务体系,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融合。立足于化工行业,不断优化和拓宽社会服务内涵,主要搭建两大社会服务平台,即:技术服务平台,技能培训与鉴定平台。  

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组建技术服务团队,集团内职业院校选派教师到化工及相关企业调研,了解企业生产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方案。争取省级或国家级科研课题,邀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研究。完善技术开发与咨询服务中心运行管理制度,采取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各个集团成员学校技术开发与咨询服务中心的功能,为企业、社会提供更优的技术服务。改造、优化学校现有专业实验实训室,使集团内职业院校专业实验实训室在服务自身教学的同时,满足企业在产品开发过程中的需求。

技能培训与鉴定平台建设。进行培训市场需求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争取更多的企业自主培训项目。加强与省石化行办和政府职能部门的沟通,积极申请更多新的政府资助培训项目。将高技能人才培训、企业自主培训等项目由集团成员单位共同承担。制订集团技能鉴定规划,加强协调合作,充分发挥集团成员学校现有职业资格鉴定与培训资源作用。职业技能鉴定或职业资格考试项目的专业覆盖率达到集团内各职业院校主体专业的90%以上;集团内职业院校主体专业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80%以上,牵头院校达到100%

(四)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双主体育人

加强专业建设。立足化工及相关产业,服务湖南“四化两型”经济社会建设。研究湖南化工产业升级后,产业及上、下游产业链对人才结构、职业能力的要求变化。按照集群化的专业建设战略,进一步健全现有的专业设置调整机制,建立专业设置管理和专业建设评估机制,开展对专业设置、调整、建设的评审,促进专业建设的健康发展。根据化工及相关产业领域人才需求,构建主要面向化工行业、以生化与药品、制造大类专业为主的特色化专业体系。牵头学校力争把应用化工技术建设成为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把化工装备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等23个专业建设成为省级特色专业。集团内规模企业深度参与制订专业建设规划与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岗位任职要求有效对接。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建设。充实集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企业专家成员,优化委员会运行机制,各专业每年定期召开12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重点建设专业组建专业共建共管委员会,对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课程体系、课程标准、课程评价、教材开发、课程教学与考评等进行深入研究,为人才培养的路径设计、过程监控、规格质量全程把关。

加强课程建设。企业专家与职业院校合作进行课程建设。优化由专业带头人、丰富企业经验骨干教师、课程开发专家和企业现场专家组成的专业教学团队,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以职业岗位标准要求为逻辑起点,遵循教育认知规律,进一步完善基于产品(服务)形成过程系统化为主要改革方式的专业课程结构体系,确保学生的知识、技能、素质得到充分的内化、融合。校企合作制定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及专业能力考试标准。集团内各主体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主干专业课程标准开发及专业能力考试标准开发均由集团内校企合作完成。各课程开发团队加大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的力度,根据行业、企业标准和岗位职责要求,以实际产品、项目、任务、案例为载体,构建项目化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及专业能力考核标准。

形成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坚持“教、学、做”合一教学原则,以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继续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理实一体教学模式,使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将理论知识融于实践教学之中,实现“知”与“行”之间的协调统一。继续推行和完善教学过程评价体系,使过程评价更加科学合理。继续探索和实施任务驱动法、案例法、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全面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方案,注重在职场或模拟职场中进行教学及考核评估。实行课堂与实习一体化的灵活教学方式,推行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行业企业专家讲授的制度,使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实际高度吻合。聘请企业专家担任专业课程教学工作。集团成员之间积极开展“订单培养”,集团内“订单培养”学生覆盖率达30%以上。   

构建校企共同参与的多主体质量评价机制。通过校企合作制订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建立以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质量评价体系,集团内企业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校企合作制定相关专业技能抽查标准,集团成员学校在省级专业技能抽查中争取优秀成绩。形成校企合作推进毕业生就业的长效机制,逐步提高集团内职业院校主体专业毕业生在集团内企业的就业率、专业对口率和满意率。